妈妈好孕网 > 养生频道 > 运动 > 易筋经十二式名称顺序

易筋经十二式名称顺序

日期:2024-05-05来源:妈妈好孕网人气:904+

易筋经十二式名称顺序

1、易筋经十二式名称??????急求!!!


  第一势:韦驮献杵第一势
第二势:横担降魔杵
第三势:掌托天门
第四势:摘星换斗势
第五势:倒拽九牛尾势
第六势:出爪亮翅势
第七势:九鬼拔马刀势
第八势:三盘落地势
第九势:青龙探爪势
第十势:卧虎扑食势
第十一势:打躬势
第十二势:掉尾势



扩展资料
第一层 文火健身《易筋经》介绍:
文火健身《易筋经》是在古代导引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“内气行走经络”,打通“十二正经”、“奇经八脉”的气功导引术。养生之道在于心情、在于筋络通畅、浑身飘仙,这才是养生的最高境界。
第二层 武火运气《易筋经》:? ??
练成武火运气《易筋经》的弟子,可随意将气调动到任何部位,产生强大力量,强身防身、锄强扶弱,也可公开登台进行各种硬气功表演。
第三层 疗伤运气《易筋经》:? ??
身体的疼痛,除部分外伤引起之外,有很多情况是因筋络不通、气血受阻而形成的,中医理论讲:通则不痛,痛则不通。练习《易筋经》第三层次,可使真气在身体内任意运行,打通任督二脉、奇经八脉,以达到自我修复疗伤的目的。
第四层 内气透发《易筋经》:
由于《易筋经》功夫讲究的是气血运行、练气养丹,所以久练气场、磁场会越练越大,通过“内气透发”方法的修炼,可使丹气透发,曾强免疫力,打通筋络,逐渐康复。
中医理论讲,所有的病症都是由“虚”、“实”、“寒”、“热”引起的。中医治疗,就是辨症施之,通过“补”、“泄”、“点”、“按”等行气方法使病人阴阳平衡,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功效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易筋经



  你会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他,然后静静的看着他,当他看向你的时候,又会低头不去看他。你会因为他和别的女生说话一个人炸毛一个下午,会在他面前做很多事,只为了让他注意到你。你会牢牢的记住他说的话,会因为他的一句话想尽办法改变自己。你总是会因为一件小事想很多,他对你的礼貌在你眼里都是他喜欢你的讯号。自己无助失落的时候,第一个想到的人是他。一个人的时候常常会幻想有他的未来。
我是处女座,我很爱他。



  第一势:韦驮献杵第一势
第二势:韦驮献杵第二势
第三势:韦驮献杵第三势
第四势:摘星换斗势
第五势:倒拽九牛尾势
第六势:出爪亮翅势
第七势:九鬼拔马刀势
第八势:三盘落地势
第九势:青龙探爪势
第十势:卧虎扑食势
第十一势:打躬势
第十二势:工尾势



  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版:
一:韦驮献杵第一势
二:韦驮献杵第二势
三:韦驮献杵第三势
四:摘星换斗势
五:倒拽九牛尾
六:出爪亮翅势
七:九鬼拔马刀
八:三盘落地势
九:青龙探爪势、
十:卧虎扑食势
十一:打躬势
十二:收势



  第十二势:工尾势
两腿开立,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,目视掌而移,身立正直,勿挺胸凸腹;十指交叉,旋腕反掌上托,掌以向上,仰身,腰向后弯,目上视;然后上体前屈,双臂下垂,推掌至地,昂首瞪目。呼气时,屈体下弯,脚跟稍微离地;吸气时,上身立起,脚跟着地;如此反复21次。收功:直立,两臂左右侧举,屈伸7次。诀曰:膝直膀伸,推手自地;瞪目昂头,凝神一志;起而顿足,二十一次;左右伸肱,以七为志;更作坐功,盘膝垂眦;口注于心,息调于鼻;定静乃起,厥功维备。



  出爪亮翅应该在摘星换斗之后吧?

2、易筋经十二式,每一式的名称??急求!!!!!


  如下:
韦驮献杵第一式,韦驮献杵第二式,韦驮献杵第三式,四摘星换斗式,五倒拽九牛尾式,刘出爪亮翅式,七九鬼拔马刀式,八三盘落地式,九青龙探爪式,十卧虎扑食式,十一打躬式,十二掉尾式。

易筋经12式又叫达摩易筋经,是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的简化版,练习容易,效果好。
国内组织过专门的研究,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体新陈代谢能力。



  易筋经包括内功和外功两种锻练方法,各有12势。易筋经内功采用站式,以一定的姿势,借呼吸诱导,逐步加强筋脉和脏腑的功能。大多数采取静止性用力。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,不可迸气。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,即韦驮献杵(有3势)、摘星换斗、三盘落地、出爪亮翅、倒拽九牛尾、九鬼拔马刀、青龙探爪、卧虎扑食、打躬势、工尾势等。易筋经外功注重外壮,《易筋经外经图说》指出:“凡行外壮功夫,须于静处面向东立,静虑凝神,通身不必用力,只须使其气贯两手,若一用力则不能贯两手矣。每行一式,默数四十九字,接行下式,毋相间断。行第一式自觉心思法则俱熟,方行第二式。速者半月,迟者一月,各式俱熟,其力自能贯上头顶。此炼力炼气,运行易筋脉之法也。”
一)易筋经内功

1.韦驮献杵第一式:立身期正直,环拱手当胸。
气定神皆敛,心澄貌亦恭。(口诀) 自然呼吸,两腿挺膝,两足跟内侧相抵,脚尖外撇,成立正姿式,躯干正直,头顶之百会穴与裆下的长强穴要成一条直线;两掌自然下垂于体侧;目平视,定心凝神;然后双手向前分抬合十,停于胸前膻中穴外,式定后约静立一分钟。(详解)

2.韦驮献杵第二式:足趾拄地,两手平开。
心平气静,目瞪口呆。 接上式;自然呼吸,两掌从胸前向体侧平开,手心朝上,成双臂一字状;同时两足后跟翘起,脚尖着地,两目瞪睛平视;心平气合。式定约静立半分钟。
3.韦驮献杵第三式:掌托天门目上视,足尖著地立身端。
力周骽胁浑如植,咬紧牙关不放宽。
舌可生津将腭抵,鼻能调息觉心安。
两拳缓缓收回处,用力还将挟重看。 接上式;逆呼吸,两掌分别上抬,至双臂成U字状时,双肘微弯,掌心朝上,尽力上托;同时咬齿,舌抵上腭,气布胸际。式定后约静止半分钟。
4.摘星换斗势 : 只手擎天掌覆头,更从掌内注双眸。
鼻端吸气频调息,用力收回左右侔。右式:接上式;逆呼吸单吸不呼法,两脚后跟落地,全脚掌着地。左掌回收于背后,掌心朝下,尽力下按;同时扭项,目视右掌。式定后要气布胸际,深长鼻吸自由鼻呼,约静立半分钟。
左式:左右手势互换,右掌下落于背后,掌心朝下,尽力下按,同时左掌自体后擎天而起,扭颈,目视左掌。式定后用逆呼吸单吸不呼法,约静立半分钟。5.倒拽九牛尾势两骽后伸前屈,
小腹运气空松。
用力在于两膀,
观拳须注双瞳。 右式:接上式;逆呼吸;右脚跨前一步,成右弓步,同时右掌从体后向体前变握拳,翻腕上抬,拳心朝上停于面前。左掌顺式变拳,拳心朝上停于体后,两肘皆微屈;力在双膀,目视右拳。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。
左式:左右手腿势互换,左腿蹬力,身体随之前移,重心落于右腿,继左脚提起跨前一步,成左弓步,同时左拳从体后向体前翻抬,右拳从面前向体后翻落,成左式;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。
6.出爪亮翅势:挺身兼怒目,推手向当前。
用力收回处,功须七次全。 接上式;逆呼吸,左腿蹬力,提左脚落于右脚内侧成立正姿式;同时双拳回收于腰际,拳心朝上,继而鼻吸气,挺身,怒目,双拳变立掌,向体前推出,掌心朝前,掌根尽力外挺;然鼻呼气,双掌再变握拳,从原路回收于腰际,拳心向上;再鼻吸气,双拳变五掌前推,如此反复七次;意在天门。
7.九鬼拔马刀势:侧首湾肱,抱顶及颈。
自头收回,弗嫌力猛。
左右相轮,身直气静。 右式:接上式;顺呼吸;右拳变掌从腰际外分上抬,至大臂与耳平行时,拔肩,屈肘,弯腰,扭项,右掌心朝内停于左面侧前,如抱头状;同时左拳变掌,回背于体后,尽力上抬。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。
左式:左右手势互换,左臂伸直,左掌从体后向体侧上抬,同时右臂伸直,右掌顺式从头后经体侧下落,成左式,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。
8.三盘落地势:上腭坚撑舌,张眸意注牙。
足开蹲似踞,手按猛如拏。
两掌翻齐起,千斛重有加。
瞪睛兼闭口,起立足无斜。 接上式;自然呼吸;左足外开成马步,同时左掌下落,右掌从体后往体前上抬,至两掌心朝上于胸前相遇时,继外分,双肘微屈,掌心朝下按力于双膝之前外侧。式定后舌抵上腭,瞪睛,注意牙齿,约静蹲半至一分钟。然后双腿起立,两掌翻为掌心朝上,向上托抬如有重物;至高与胸平时,再翻为掌心朝下,变马步,再成式。凡三起三落,共蹲桩静立约一分半至三分钟。
9.青龙探爪势:青龙探爪,左从右出。
修士效之,掌平气实。
力周肩背,围收过膝。
两目注平,息调心谧。 右式:接上式;顺呼吸;两目平视,左足回收于右足内侧,成立正姿式;鼻呼,左掌自胸前变拳,顺式回收于腰际,右掌自胸前变爪,五指微屈,力周肩背,向体左伸探。
左式:左右手势互换,鼻吸,俯身,腰前屈,右爪从左至右经膝前围回;鼻呼,直身,变握拳停于腰际,同时左拳变爪,从腰际向体右伸探。
10.卧虎扑食势:两足分蹲身似倾,屈伸左右骽相更。
昂头胸作探前势,偃背腰还似砥平。
鼻吸调元均出入,指尖著地赖支撑。
降龙伏虎神仙事,学得真形也卫生。 右式:接上式;逆呼吸;两目平前视,上式结式为双拳停于腰际。右脚向前迈一大步。左脚跟掀起,脚尖着地,成右弓步;同时俯身、拔脊、塌腰、昂头,两臂于体前垂直,两掌十指撑地,意在指尖。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。
左式:身体起立,左足向前跨一大步,成左弓步,作卧虎扑食左式,凡动作相反,为左右互换,式定后约静立半分钟。
11.打躬势:两手齐持脑,垂腰至膝间。
头惟探胯下,口更啮牙关。
掩耳聪教塞,调元气自闲。
舌尖还抵腭,力在肘双弯。 接上式;顺呼吸;上右足平行于左足内侧,距离约与肩宽;然后变为弓腰,垂脊,挺膝。头部探于胯下,同时两肘用力,两掌心掩塞两耳,两掌夹抱后脑,意在双肘尖。式定后随意停留片刻。
12.掉尾势:膝直膀伸,推手自地。瞪目昂头,凝神壹志。
起而顿足,二十一次。左右伸肱,以七为志。
更作坐功,盘膝垂眦。口注于心,息调于鼻。
定静乃起,厥功维备。总考其法,图成十二。
谁实贻诸,五代之季,达摩西来,传少林寺。
有宋岳侯,更为鉴识,却病延年,功无与类。 接上式;顺呼吸,挺膝,十趾尖着地,两手下落,微屈,两掌相附,手心拒地;同时瞪目视鼻准,昂头,塌腰垂脊,凝神益志,意存丹田。式定后脚跟落地,再掀起,三次后即伸膀挺肘一次;共脚跟顿地二十一次,伸膀七次;然后起立,成立正姿式。
(二)易筋经外功

练功时,早晨面向东立,消除杂念,聚精会神,通身不必用力,使“气”贯于两手。边作边默念数字。练熟一式后再做下一式,熟练后连贯练习。各式锻炼方法如下。
(1)第1式:两脚分开,距离同肩宽;两眼向前看,两肘稍曲,掌心向下;每e5a48de588b6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64626631默数一字,手指向上一翘,手掌向下一按;一翘一按为1次,共默数49次。

(2)第2式:两手放在大腿前面,握拳,拇指伸直,两拇指端相对;每默数一字,拇指向上一翘,四指一紧,一翘一紧,共默数49次。

(3)第3式:两手拇指先屈于掌内,然后四指握拳;两臂垂于体侧,拳孔向前;每默数一字,将拳一紧,紧后即松,一紧一松为1次,默数49次。

(4)第4式:两臂从下向前缓缓举起,高与肩平,两肘稍曲,拳心向对(1尺左右);每默数一字,将拳一紧,紧后即松,一紧一松,默数49次。

(5)第5式:两臂缓缓向上举,拳心推对,两臂稍屈;两臂不可紧靠头部,上举时两脚跟提起;每默数一字,将拳一紧,两脚跟一起一落,默数49次。

(6)第6式:两臂左右平举,屈肘,两拳对两耳(距离1寸),虎口对两肩;每默数一字,将拳一紧,紧后即松,一紧一松为1次,默数49次。

(7)第7式:两臂左右侧平举,高与肩平,虎口向上,两肩略向后仰,胸部略向前,两臂上举同时脚趾离地,脚掌着地;每默数一字,将拳一紧,紧后即松,一紧一松为1次,默数49次。

(8)第8式:两臂向前平举,高与肩平,两肘不屈,两拳距离5~6寸,虎口向上;每默数一字,将拳一紧,紧后即松,一紧一松为1次,默数49次。

(9)第9式:两臂左右分开,屈肘至胸部,然后翻两拳向外至鼻前,两拳距离约2寸,拳心向外;每默数一字,将拳一紧,紧后即松,一紧一松为1次,默数49次。

(10)第10式:两上臂左右平举,两前臂向上直竖,虎口对两耳;每默数一字,将拳一紧,紧后即松,一紧一松为1次,默数49次。

(11)第11式:两臂落下,两掌翻转至脐下两旁,两拇指离脐1~2分;每默数一字,将拳一紧,紧后即松,一紧一松为1次,默数49次。

(12)第12式:两手松开,两臂下垂,然后两臂前平举,手心向上,脚跟同时提起,脚跟落下时,两手还原,重复3次。



  古代相传的易筋经姿式及锻炼法有12势,即韦驮献杵(有3势)、摘星换斗、三盘落地、出爪亮翅、倒拽九牛尾、九鬼拔马刀、青龙探爪、卧虎扑食、打躬势、工尾势等。



  韦驮献杵第一式,韦驮献杵第二式,韦驮献杵第三式,四摘星换斗式,五倒拽九牛尾式,刘出爪亮翅式,七九鬼拔马刀式,八三盘落地式,九青龙探爪式,十卧虎扑食式,十一打躬式,十二掉尾式



  第十二势:工尾势
两腿开立,双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至头顶,目视掌而移,身立正直,勿挺胸凸腹;十指交叉,旋腕反掌上托,掌以向上,仰身,腰向后弯,目上视;然后上体前屈,双臂下垂,推掌至地,昂首瞪目。呼气时,屈体下弯,脚跟稍微离地;吸气时,上身立起,脚跟着地;如此反复21次。收功:直立,两臂左右侧举,屈伸7次。诀曰:膝直膀伸,推手自地;瞪目昂头,凝神一志;起而顿足,二十一次;左右伸肱,以七为志;更作坐功,盘膝垂眦;口注于心,息调于鼻;定静乃起,厥功维备。



  顺序错了
顺序错了

3、易筋经十二式名称??????急求!!!


  第一势:韦驮献杵第一势
第二势:韦驮献杵第二势
第三势:韦驮献杵第三势
第四势:摘星换斗势
第五势:倒拽九牛尾势
第六势:出爪亮翅势
第七势:九鬼拔马刀势
第八势:三盘落地势
第九势:青龙探爪势
第十势:卧虎扑食势
第十一势:打躬势
第十二势:工尾势

4、十二经筋各叫什么名


 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这个是按循行顺序的



 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,具有表里经脉相合,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。包括手三阴经(手太阴肺经、手厥阴心包经、手少阴心经)、手三阳经(手阳明大肠经、手少阳三焦经、手太阳小肠经)、足三阳经(足阳明胃经、足少阳胆经、足太阳膀胱经)、足三阴经(足太阴脾经、足厥阴肝经、足少阴肾经),也称为“正经”。



  十二经筋(twelve muscle regions),是十二经脉所联系的筋肉系统,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外周连属部分。“筋”,是肌肉的总称,《说文解字》解释作“肉之力也”,“力”是“筋也”,段玉裁注说:“筋者其体,力者其用也。”说明筋是能产生力量的肌肉;而“腱”是“筋本”,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。经筋的活动有赖于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,全身筋肉按十二经脉分布划分为十二组肌肉群,以手足三阴三阳名之为十二经筋。 --引用自互动百科---十二经筋



  手太阴肺经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发送邮件至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原文链接:https://www.babytaobao.com/yundong/376464.html

Copyright 2005-2024 妈妈好孕网 |陕ICP备2021008751号-2

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,根据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》,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,我们会及时删除。